本文转自:镇江日报双悦网
周竹生
国务院日前印发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,人工智能产业迎重磅利好,发展的春天来了。与此同时,杭州宣布新学期全市中小学将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,每学年不少于10个课时,并同步推出课程纲要和教师培训框架。我们看到的双悦网,不只是一座城市的教育新尝试,更是一次直面时代变化的主动应对。
AI正大踏步走来,深刻而迅速地改变着社会生活。面向青少年的AI教育,不能只满足于零敲碎打的科普讲座或课外兴趣式体验。开设系统化、沉浸式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,已成当务之急。这绝非简单增设一门课程,而是教育理念的重构——在未来智能社会,我们的孩子能否成为时代主角、是否具备核心创造力,在此一举。
杭州的尝试带来一个关键转折:AI教育不是让孩子学会操作几个工具那么简单,而是要帮助其构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。真正的AI素养,核心在于让孩子知道数据怎么来、模型怎么训练、机器决策背后是什么。从低年级认识校园里的AI应用,到高年级接触基本的算法结构,这种阶梯式课程,其实在帮助他们建立一种“AI思维”——能理解、能批评,也能参与构建智能系统。这种素养或将成为新时代的“读写算”双悦网,成为下一代与世界对话的语言。
早谋划,早开课,让节奏带上孩子,让孩子跟上节奏。杭州带来了三层启发:课程有阶梯,顺应不同学段认知水平;教学方式要融合,用项目式学习、跨学科整合突破传统课堂限制;资源要多元,企业、高校携手赋能基础教育,补齐师资与技术资源的短板。这三者合一,才能搭建出一个从知识到实践、再到伦理反思的完整教育生态。
早预判,早引导。AI技术能力和伦理意识,就像两个翅膀,缺了哪个都飞不远。孩子既要学习AI,也要学会“什么该做、什么不该做”。杭州的课程纲要中特别提到规范使用、保护隐私,就是把伦理思考嵌进技术学习的过程。这种浸润式的德育,比纯粹的道德说教更有力量——它让青少年成为技术时代中清醒的责任主体,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。
早发力,早介入。这场AI素养的教育升级,是一场与机器赛跑的育人革命。它关乎一个地方教育与新时代的接轨,关乎下一代的未来,也关乎国家的竞争力。杭州的探索提醒我们:变革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,要系统设计、分步推进、社会协同。当我们带领青少年打开AI的“黑箱”,教他们批判性思考、主动创造,并负责任地运用智能技术时,我们就是在为未来的智能社会撒下AI素养的种子。
(作者系本报特约评论员)双悦网
高升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